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 正文

世界快看点丨给《显微镜下的大明》唱个反调:皮毛很多,硬伤更多

本文作者: 春梅狐狸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已出版《图解中国传统服饰》

我不打算来夸《显微镜下的大明》,毕竟我现在打开某音某书都能看到,感觉已经有这么多人夸了,不缺我一个。那我就来唱反调~~

我对《显微镜下的大明》的服化道感受就是,像欢娱,就看得出主创们是听了一些网友们频繁反映并且负面情绪比较大的问题,知道做哪些能够满足将古装剧服化道当作文化输出阵地的网友,但要说更多的,不论是从历史出发深于网络议题的挖掘,还是从影视出发针对剧情和人物进行美学体系的塑造,这些都是没有的。

不要披头散发?

那就网巾!网巾!全是网巾!

这是目前夸得最多的一部分,虽然,其实,在此之前做网巾的古装剧已经不算少了。但这些古装剧有一个相似的问题——为了戴网巾而戴网巾,生怕观众看不到自己戴了网巾

△ 《显微镜下的大明》海报

这个就挺糟糕的。之所以早年的古装剧不戴网巾,就是因为从外观形象模仿的角度上来说,的确是不用做网巾的。年轻一代的观众之所以关注网巾,是因为韩剧里无处不在的网巾,那些把古装剧视作文化输出阵地的人为了证明韩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联性,就特别希望中国的古装剧也去做一做。

这就涉及到了一个问题,明朝人虽然戴网巾,但他们不怎么露出网巾,而朝鲜人却很爱露出来。而古装剧侧重于外观的模仿而忽略内在结构的复原,所以中国的古装剧也就不戴网巾了,韩国的古装剧就狂戴网巾。

△ 韩剧中的网巾

△ 一定要露出网巾

像《显微镜下的大明》这样的古装剧,做网巾显然也不是因为明朝有网巾,而是一部分观众想看到网巾,所以剧中的网巾几乎以韩剧的方式露出、露出、不断露出。常常是,衣服穿得很正式,往头上一看,戴着且只戴着网巾,现代人看起来似乎是没什么的,但放在古代情境里就很奇怪,仿佛是出门时还是个正人君子,半路就让人卸去了一身功名,一般情况下是遭遇了什么劫难才会这样。

正确的做法是至少往下降一级,帅家默这样的平民只戴网巾,稍有身份的,如程仁清、丰宝玉、范渊、黄凝道都应该巾帽齐全

△ 《天工开物》

△ 《显微镜下的大明》

本剧里,一些小厮衙役等沿用了一般古装剧的套路,反而会给他们戴巾,导致这些人和只戴网巾的官员同框出现的画面里有一种轻重失衡的感觉。

△ 《显微镜下的大明》

△ 《十同年图》

△ 《杏园雅集图》

剧中的网巾做法也是错的。其实剧组想一想,为什么他们找不到便于参考的明朝网巾就应该明白,这东西其实算得上“罕见”。很多明墓的发掘报告里都显示,墓主下葬时是头戴网巾的,但太过贴身提取困难,加上明朝墓葬距离现在太近了,很容易被忽视,所以导致实物留存也很少,基本上有的实物是数得过来的。不过这些网巾有一个共同点,它们几乎都是编织物,而剧中处理成了机织物剪裁,且明显有两个裁片,这个做法估计是参考电影《新龙门客栈》。

△ 《显微镜下的大明》中网巾细节

△ 1992年《新龙门客栈》

△ 韩国网巾编织

△ 明神宗网巾

脑袋作为有弧度的东西,使用编织物会更容易塑形并且有伸缩性,改成剪裁拼合以后就是固定的形状了,所以剧中的网巾看起来比较呆也比较硬挺。于是,剧中网巾基本沦为样子货,该有的结构基本没做出来,就是给大伙儿看个热闹。从古装剧常规的眼光看,这样在镜头里会更显质感,但的确与实际不符。

△ 《显微镜下的大明》

书剧分离新形式?

原著越有什么,影视越缺什么

此外,主角的头套格外修容,这个也算老生常谈了,毕竟主角要帅嘛!但是吹帅家默头上的木棍是算筹、剧组真用心就大可不必了,明朝流行的早已是算盘了,这点历史常识都没有的话,就劝各位别当历史博主了,写啥学历也不顶用呀。

△ 《显微镜下的大明》中帅家默头上的簪状物

大约在明代中期时,算盘完成了淘汰算筹的过程,这算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节点。算筹能做的很多运算,算盘其实没法做,但算盘在应用层面上更为实用,尤其在商业上十分好用,使得明朝时珠算相关的书籍都出版了不少。但算筹的失传,使得我国的数学理论停滞不前,帅家默显然不是一个数学家,而是精于“书算钱粮”,算盘就够用了。

△ 算盘是账房常用工具

△ 《流民图》,手持算盘

不好意思,写完上面这段我又刷到了本剧造型指导接受采访里的语音,她自己承认帅家默头上的就是算筹,还在背了一遍网上对于“网巾”的解释后表示帅家默没有网巾,还要用凌乱的碎发是为了“尽可能地还原他的生活质感”。我可谢谢各位了,你们每次越绞尽脑汁搞点什么,就会越离真相甩远点多少,还是尽可能地“无为而治”吧!知道为啥大家一分析就夸配角么?因为主角往往用力越多,越不能细究。

帅家默是呆子,又不是疯子,搞得比农民、比打手还要凌乱。当然,这个发套发丝的走向,拱起的弧度,也显露着它主角的身份。还是算造型指导下次还是说实话吧~(这部分内容可以参考以前写过的《

从《择天记》鹿晗到“天涯四美”,古风美男是否离历史越来越远?

》)

△ 《显微镜下的大明》

△ 《择天记》

好了,现在已知造型指导“懂得”算筹,但即便帅家默复古用算筹,头上那两根也不够用啊!剧组就没看看算筹使用的时候要多少根够摆啊,就帅家默头上那点,就够摆个数,还是个个位数——2。

△ 出土的算筹

△ 算筹的用法

类似的还有丰碧玉头上的绒花。绒花是近年古风热点,但也不是什么古装剧都戴吧,之前欢娱的唐代剧也戴,真心无语了,而且一戴就跟首饰盒里只有绒花一样。虽然明朝人戴不能算个错误,但这不是拍“丝绢案”吗?就应该知道,徽州府的赋税问题根源之一,就在于“莫能树以桑,不蚕不丝”“民不事蚕”,这个地方不产丝绸,所以赋税如果是丝折成麦,于民有利,反过来则变成一种负担。别的剧我就不挑这个了,但是在《显微镜下的大明》里就很明显地反映出,服化道和剧本分离的问题,大家各干各的,不知道这算是彼此信任还是隔行如隔山,反正最后的效果就是,夸丰碧玉的的服装是多年罕见民女朴实妆扮的人,都忽视了她头上的绒花?不对,他们其实都没忽视,他们只是和造型师一样,更在意的是“非遗”这个看起来很棒的夸点,并且懒得去挖掘一些还没“走红”的非遗。

△ 《显微镜下的大明》

而这个所谓的民女造型很难么?也不难,甚至都没有一点出彩的地方。没看见大家都不敢夸她符合历史么?因为就没比的长处了,但看这个女性角色是连明朝都看不出来的。就而且,民女还要戴绒花也可以看出造型很是畏手畏脚,不敢把女演员过分往低了打扮。唉,就这个程度的话,TVB几十年前就能做到了。

△ 《显微镜下的大明》

△ 1996年《河东狮吼》

服装不写实?

那给面料,给肌理,给文物参考!

服装也算是本剧的主要夸点,集中在不同身份的人似乎使用了不同质感的面料,身份较低的比较粗糙,身份较高的人则比较有光泽,有的人还说看到了起球……啊,这是我看剧至少要当一半背景声的人不配拥有的眼睛。

但我在看到整部剧的圆领袍还在使用之前《

近几年,古装剧里流行却费解的几个现象

》吐槽过的两粒扣,就知道这剧顶多就是皮毛,结构上依然是老一套的灾难。

△ 《显微镜下的大明》

△ 明代容像

果然,所以服饰质感和起球,不就是选用了一些粗纹理的面料吗?是别的古装剧没这么做,还是做了大家选择性看不到啊!只要不是仙侠古偶,基本上这点都能做到,毕竟,同一种面料要买齐一整部剧所需要的不同颜色花纹,还真挺有困难的,可不得换好几种买么?

电视作为一个小屏幕,在面料上的还原其实只能做到花纹,连提花暗纹都是为难剧组。所以倾向于暗纹改印花,织花改印花,这些是惯常做法,也是无奈之举,所谓复原面料往往也就是某些古装剧营销上的玄学,以对于某些观众的迎合,比如不能出现光滑的面料。况且,这里还有个很鸡贼的套路,那些人往往只说《显微镜下的大明》区分的各色人等的服饰面料,却闭口不提复原,因为的确也不复原。但区别角色面料是电视剧必须做,且都应该做的事儿,不能因为现在有的古装剧没在做,而以前的古装剧做了没宣传,就搞得这是一件多了不起的事儿

还有一些被指出有文物参考对象的,比如官员的补子。我们不说适用的年代、适用的品阶、适用的身份是否有出入,咱就说也没有一种可能,图案设计跟工艺其实有很大的关系,就像《

可能这辈子都用不到的……复原古画“翻车”姿势

》里说的,有相关知识积累的人是可以通过古画识别画中服饰工艺的。电视剧往往只能用机绣仿制的情况下,就应该找更符合自己的图案,而不是“图片另存为”然后搅合搅合……而且,因为缂丝图案看起来更简化点,似乎总是更受影视剧机绣仿制的青睐。

△ 《显微镜下的大明》

△ 明代实物(缂丝)

△ 《显微镜下的大明》

△ 明代实物(缂丝),原件图案为鸾凤

△ 《显微镜下的大明》

△ 明代实物(刺绣)

△ 《显微镜下的大明》

△ 明代实物(妆花)

还有,拜托大家不要再用这个那个有个相似的文物作为夸点了。这文物图又不是上锁了,谁都能找,谁都能仿制,只是前些年的古装剧风向是创新、是新奇、是鲜艳才不做这些的。而看对于文物仿得好不好,不是看外观,也不是看滤镜,不好意思,此处是地图炮,捎带所有打着“复原”旗号的人,而是得看结构。很可惜,《显微镜下的大明》并不过关。

除了前面提到的圆领袍两粒扣,本剧里出现的服装开衩也极为粗暴,就是真的开衩。但明代男装有摆,是一个很重要的特征,不仅使得服饰廓形改变而具有视觉上的膨胀感,还蕴含着“深藏不露”的传统服饰哲学。摆这个结构,在很多与明代服饰有传承关系的服装上也都可以看到,比如戏曲中蟒袍的外摆,比如海青中的内摆,足见这个结构有很强的传承惯性。

△ 明代道袍

△ 戏衣蟒袍

《显微镜下的大明》很明显对此是没有任何理解的,更谈不上观察,镜头所及都是直接开衩。这是因为,剧组是在现有的古装逻辑上对古代形象进行模仿,结构上并不改动。所以,任一些人夸得天花乱坠,我也坚持认为本剧是在糊弄。

△ 《显微镜下的大明》

而如此开衩会折损的部分也就是上面提到的反面,服装廓形会变得没有支撑,丧失服饰本身的审美取向。基本上在《显微镜下的大明》里的官服带全景就会变得很惨烈。

△ 《显微镜下的大明》

△ 明代容像

不过,我觉得这在技术上还算是个小问题,主要是意识上的。这反映出影视剧是打算在宣传上迎合这部分观众,而这部分看起来要求很严格的观众,似乎这样也就真的得到了满足,毕竟将影视剧视作文化阵地的人往往追求的不是文化,所以剧组也没必要多花一份力气在没有“收益”的地方。那么,只要观众真正开始重视服饰文化,影视剧的意识问题也会提高,服装嘛,裁片改改,不是难事,而且大多是有现成答案的,某宝上纸样都很容易买到,并且不贵。

我觉得的大问题,技术上的,就是对的衣服摆到这些剧组面前,他们会穿么?别觉得这个问题好笑,因为古装宽大,包括传统服饰,与我们现有的生活服饰穿着逻辑有很大的出入,穿着是一门学问。我特别刷了剧组预设拿来宣传的一场戏,舞龙,发现他们不会穿缅裆裤

△ 《显微镜下的大明》

可以看到,由于裤腰肥大,缅裆裤是需要将裤腰折叠后穿着的。但仅仅这么一处,就把剧组难倒了,剧组的处理方式是非常基于美观逻辑的,就是将余量对称地往两侧拉,然后两侧多出来的余量再对称地向两边折叠。没错,是好看,但这么一条裤子至少要两个人帮忙穿,剧组没觉得不合理么?

实际上,缅裆裤是向一侧拉出所有余量,然后折叠,用腰带扎束。

△ 缅裆裤的穿法

这个裤子的穿法,也根本谈不上失传,上面两张图都是某宝找的,这裤子还有卖,且很多人卖,说明根本就不是什么稀罕物。不仅如此,韩服裤子也是这么穿的,只不过他们的裤腰更局促,这也谈不上是个秘密。

△ 韩服裤子穿法

然而那场戏被设置的意义是什么?是剧组想对宣传说,我有舞龙,就像有打铁花、有绒花一样,对主线剧情几乎不起作用,但对于后期的宣发是一个预设的卖点、预埋的热搜。所以说,古装剧们就少整点花里胡哨的宣传心思,能把你们眼前的、剧本里的东西做好了,做踏实了,就已经很了不起了。虽然,我知道很多剧组看不上,但你们的水平,真心也只到这里了。

* 最近的文章 *

-

春梅狐狸 传统服饰

脸着地的藏狐,故纸堆里的服饰爱好者

关键词: 给显微镜下的大明唱个反调皮毛很多 硬伤更多